「運動身體好」雖是每個人琅琅上口的標語,許多父母仍會擔心別的孩子早自習在讀書,我的孩子去操場跑跑跳跳,弄得滿身是汗,接著上課會不會心浮氣躁、靜不下心聽課?又或者擔心孩子會精神不濟,課堂上打瞌睡,因此課業成績落後?
兩個實驗證明,高強度運動能激發大腦,提升記憶力、專注力、反應速度。長期而言,維持運動習慣的學生成績進步的幅度遠大於沒有運動習慣的那些學生。
日內瓦大學神經科學助理教授Kinga Igloi招集了一群健康、且非運動員的15歲青少年們,在三種不同狀態底下做記憶力測驗:分別是進行三十分鐘的腳踏車中強度運動、十五分鐘的腳踏車高強度運動(約80%最大心跳率)、什麼都不做只休息一段時間。
測驗內容為:螢幕上顯示四個點,每次有一個點快速地變成一顆星,參與者必須盡快按下相對應的按鈕。它們的出現順序事先被設定,且不斷重複。這個測驗與我們快速地在鍵盤上打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表現最好的組別,是那些經歷高強度運動的青少年們。
此外,科學家還觀察到: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大腦中的海馬迴和尾核會變得更加活躍,(註:海馬迴hippocampus涉及記憶形成及空間定位;尾核caudate nucleus負責眼球的動作與認知。),而這也是增強記憶力與反應速度的關鍵。
運動能活化大腦,有益於記憶力、反應速度。圖片來源:pixabay
在美國芝加哥的內帕維中央高中,曾經實施了一項長期的教育實驗,名為「零時體育計畫」(Zero Hour PE ),意即在上第一堂課之前,學生先進行晨間運動,如跑操場、打籃球,並使最大心跳率達到70-80%。一個學期過後,參與該計畫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了17%;其他只有上體育課的同學,僅進步10.7%。更令人驚訝的是,剛經過激烈運動後的學生,立刻接受不拿手的數學測驗時,成績都遠勝於沒有運動的表現。研究報告證實,運動對於記憶、專注力和課堂上的行為表現都產生了正面的影響。
運動後,縱使面對不擅長的考試,仍有較佳的表現。圖片來源:pixabay
運動帶領身體心理 走向更好的狀態
哈佛大學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John J. Ratey,在其著作《運動改造大腦》中解釋:「人在運動時會分泌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能協助控管腦部活動,對情緒、記憶都具關鍵影響;正腎上腺素則有增強注意力及警覺心的作用;多巴胺則會讓產生心情愉悅的正向情緒。」
鼓勵孩子多運動吧!運動不僅有益於學生的成長發育,讓他們有體力能負荷長時間的學習,更能活化大腦,產生有利於學習的激素;心理層面上,能紓解情緒壓力、還能激發個人與團隊溝通、合作等能力。這些種種好處,都比總是坐著埋頭讀書,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