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專欄

成績好壞靠自己預言?研究顯示自我心態是關鍵

2020.06.06

當你某科成績特別不好,期中期末考時,你是否會花更多時間去準備呢?許多人可能直覺反應「當然需要!」,然而事實上,更多人反而會抱以「即使多準備最後的成績還是會很差」的心態,而放棄準備,最後的成績也的確不理想。在學習上,這種「自我應驗效應」從心態影響行為,不只改變學生對各科的表現,甚至也可能影響老師對學生的教學成效!

 

心態影響準備考試的行為。

 

說久變成真—畢馬龍效應與安慰劑效應

在了解自我應驗效應前,可以透過兩個相似的效應來了解心態影響行為,從而改變結果的可能。

 

希臘神或故事中,一名雕刻家用象牙挑刻出一位完美的女神像,並從此愛上它,天天對她說話,因為如此,最後女神雕像竟化身成真正的人。雖為神話故事,但後人以故事中的主角雕刻家畢馬龍為名,而「畢馬龍效應」即指內心常常懷著正面期許的人將會收穫成功;反之,內心始終保持負面的人也將失敗。當我們對目標懷有正向的期許,則會影響行為,最終將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實現。若神話無法佐證現實,則安慰劑效應可能更具說服力。在安慰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給予病人施打聲稱可以舒緩疼痛的藥物,實際上為一般無功效的普通藥物,而透過病人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的醫學測量,都可以看到疼痛竟然確實減緩。而在反安慰劑實驗中,則發現若病人一直持有負面心態,認為藥物治療不可能改善病情,則病情將出現嚴重的惡化。

 

在學習上,除了能力與其他外在因素,假使我們抱持一個正面心態投入課程中,也自然而然會出現積極有效的行為,而學習成效自然也能事半功倍!


 

成績要進步 先肯定學生能力

而在自我應驗效應中,一項著名的實驗則看出老師的態度也是影響學生的關鍵。

 

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項心理學實驗中,先對學校的學生進行一項高難度的智力測驗(實際上為 一般的能力測驗),並在測驗結束後,將學生分班。在18位教師中,通知其中幾位教師,其負責的班級學生為測驗成績前20%的學生,在接下來的學期中應會有很好的表現。而實際上,學生皆為隨機分班,並未按測驗成績區分。而在學期結束後,被通知班上為前20%學生的教師所帶出來的班級,成績進步的成效遠比未被通知的班級還要好。

 

該實驗誘導老師對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在長時間的教學中,影響其用心程度、教材準備和各項教學方法的不同,最終則促進了學生的表現。而在現實中,老師其實不應該對學生的能力有過多先入為主的揣測,若能相信學生的能力,也能有更用心的課程規畫,提升挑戰程度,督促學生共同達標。

 

老師的教學用心程度不應受學生的能力而有所影響。


 

心態正確 輕鬆達標

教學其實從來都是「兩個人」的事。無論是家教、補習還是在學校不同課程的學習,都需雙方抱持同樣的戰鬥力才有可能邁往更高的方向走去,達成更好的目標。因此,學生要保持正向的心態,認為自己有能力接收挑戰,只要肯用心就有很高的機會能做到,避免先入為主的自我放棄;而老師則需要時時重新建設心態,即使學生長期表現不盡理想,也要相信他的潛力,維持教學的投入程度,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共同調整心態,將改變行為,讓自我應驗效應在教學上發揮最大效用!

 

訂閱專欄
教養兒女、教育趨勢、家教相關知識,立即訂閱專欄!最新、最實用的教養資訊都在交清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