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有了傳統補習班,那為什麼還會產生「家教」這個行業?新產業的發展往往是為了滿足人類的部分需求,可見家教的存在有其必要性。到底哪些人適合找家教?又有哪些人不適合家教呢?我們將藉由本篇一探究竟。
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孩子的學習過程其實就好比蓋房子般,從無到有,用一磚一瓦慢慢堆砌而成,最後才能建成高聳且屹立不搖的大樓。要先有良好的地基,上層的建築才能蓋得穩固,倘若連最初的學習基礎都沒有打好,更深的知識往往讓孩子大喊吃不消。
學習歷程是循序漸進的,分為「學習期」、「加強期」、「衝刺期」。
我們可以大致將孩童的學習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學習期」、「加強期」、「衝刺期」。學校教育往往將重點擺在「學習期」,讓學生接觸並且吸收新知,培養基本實力;但孩子天生的資質就參差不齊,接受相同的教育,卻不見得能有一樣的成效。部分稟賦優異的孩子,能在一次學校課程後就熟悉上課內容,因為擁有良好的基礎,能順利地從「學習期」邁向「加強期」、「衝刺期」繼續精益求精。但有另一部份的孩子,在「學習期」的學習成效就不如預期,甚至跟不上學校進度,就比較適合找家教讓老師「手把手」的教學,帶著他們一步一步慢慢地將基礎打好,才能進入到下一個學習階段。
進入到「加強期」的孩子,已經吸收並理解學校所教授的課程內容,只需要多多練習考題,並找出自己不甚熟悉的考點、尚未完全或正確理解的觀念,並且對症下藥地加強弱點。等漸漸找到作答題目的步調,就進入「衝刺期」,這時候已能看懂大多數的題目、知道要考的地方是哪裡,要訓練自己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題目,找到解題的節奏感,才能輕鬆應付學校的考試。處於這兩個階段的孩子,光靠學校的老師已無法滿足他們的教學需求,因為學校的老師只負責傳授新的知識,卻沒有義務教孩子怎麼讀書。但家教老師就不一樣,他們一路陪著孩子唸書,用相同的視角帶著孩子從無到有,慢慢建立起正確觀念,也在解題中提供新的思考途徑,因此基礎尚未奠定的孩子最需要家教老師的指導。
「沒有一種學習方式,適合全天下的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最喜歡、最適合的學習方式當然也因人而異。以學習環境來舉例,有人喜歡在學校、圖書館等公共場合念書,因為看到旁人都專心致志地讀書,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懶,因此更有幹勁;但有些人只要在有外人的地方,就覺得渾身不對勁、相當容易受到干擾,反而適合較私密、安靜的空間。
不管是學校還是外面的補習班,每個科目都只有一個老師、一種上課方式,沒有辦法因為孩子的個人需求,就要求全班同學一起配合、授課老師改變上課模式,但家教卻截然不同。以往總是需要學生們配合老師的授課模式,但由於家教是一對一的教學,我們可以全然地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身上。透過一來一往的教學過程,家教老師對於學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們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並針對學生的性質調整課程內容,尋得最理想的上課方式。因此,不知道該怎麼讀書的孩子更適合尋找家教,讓老師為孩子擬訂「量身打造」的課程,以幫助了解學習需求。
現代人普遍較於忙碌,沒有多餘的時間上課。(圖片來源/pixabay)
有些人每個禮拜都要為了不同的事情奔波勞碌,沒有固定可以的上課時間,又想利用課外時間加強實力,該怎麼辦呢?傳統的補習班往往在學期的一開始,就安排好所有的上課時間、教學進程,如果臨時有事不能到場,需要調課或是補課,有時還得支付額外的費用,常常讓學生一個頭兩個大。這時線上家教就派上用場,透過網際網路,我們不再受到地點、時間的限制,不管老師與學生在哪裡,隨時隨地都能進行教學,無論是預約上課還是取消課程都相較彈性。
結語
整體而言,家教是非常「個人化」的課程,很多事情都靠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決定,並沒有一定的規範。到底怎樣的人適合上家教?如上述所言,基礎尚未奠定、不了解自身需求、學習時間較不固定的人都相當適合找家教。這三點都是傳統學校教育、補習班無法滿足學生的地方,為因應每個學生不同的需求,才逐漸發展出「家教」這樣的補教行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