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改變,現在的科技日異月,變遷迅速,文化風氣也逐漸開放,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早已捨棄循規蹈矩的照本宣科法,常加入獨特的環節與多媒體搭配,幫助學生投入學習。講笑話、分享故事、觀看影片常常已是現在許多老師在課堂上都會利用的方法,不僅希望讓學生更樂於參與自己的課程,也希望幫助學生更投入該科目的學習。然而,這些方法,恐怕反而讓學生的學習效果變差。
今年在《教學心理學評論》雜誌上,發布一項由華盛頓州立大學進行,關於老師在課堂上分享有趣的笑話,影片或音樂時,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他們總共對7500名學生進行了58項研究,綜合分析的結果發現,讓學生在課程中接觸這些具「誘惑」的細節,學習的評量成果反而會比在課堂中「沒有接觸」的學生還要差。因此,研究者認為,在課堂中加入有趣的元素,諸如笑話和影片等,反而有可能對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關於這樣的結果可能原因有很多假設,而最簡單的推論,是當這些有趣的「誘惑」出現,學生會把主要的心力轉移,在不知不覺中花太多的心力去理解那些與主要課程無關的內容上,阻礙學生去思考與理解真正的課程。
有趣的「誘惑」可能阻礙學生去思考與理解真正的課程。圖片來源:pixabay
那麼,如果在課堂中講笑話反而讓學生的學習變差,難道就要完全捨棄,讓課程變回正經又傳統的模式嗎?
其實,風趣幽默的老師,實際上仍更容易讓學生投入課程。若上課方式與內容皆是乏味枯燥,學生一上課就想睡覺,根本不願意聽講,更遑論評估學習成效了。笑話和故事不是不能講,影片也不是不能看,只是要讓學生依然能投入在課程主題上。也就是說,增添課程趣味的內容,不要和主要傳達的課程知識離太遠,或是無實質的相關性。「例如,如果在關於如何形成閃電的科學課上,老師談到一座教堂的閃電襲擊是如何一次殺死16人」,這樣的故事內容可能令學生感到很有興趣,令人精神振奮,但實際上故事與閃電的形成無明顯關係,甚至有可能在故事講完後,學生仍對該場閃電意外事件感到興致勃勃,而無法把心力迴轉到原本的科學知識上。
因此,若老師能適當地讓有趣的細節增添到課程中,避免讓學生「擺錯重點」,學生對該堂課的學習成效,也許仍能有所助益。
適當地讓有趣的細節增添到課程中。圖片來源:pixabay
然而研究人員也呼籲,這樣的研究也含有更多的可能,諸如學生大腦其實仍能清楚將主要知識與無關訊息分開,或是笑話和影片等雖然會降低學習的注意力,但也能減輕學生對於上課的壓力與焦慮感。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什麼,而是分析影響與權衡,對教師的教學做出更有助益的實質的建議。
老師也是人,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是讓自我學習。針對不同的目的,努力去思考如何使學習本身更具參與和趣味性,則能更有利的實現教育目標,讓課程不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