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販售的評量本,會為孩子列出重點整理和各種表格,讓孩子在考試前,能夠快速瀏覽,記下考點。不過,每家的內容都不盡相同。許多家長都會煩惱究竟孩子需要的是哪種呢?
![]() |
其實每個孩子的思考邏輯都是不一樣的,市面上販售的評量也不見得能符合孩子的需要。與其在不同出版社的評量本之間掙扎,不如讓孩子學會做筆記,以自己的思路消化課本內容,完成量身訂做的重點整理。筆記一般來說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上課時,隨手抄下的重點或補充;一種則是在課後複習時,自我統整出的內容。
上課時的隨筆,能夠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如果只是單純聽老師授課,可能會容易分心或是想打瞌睡。做筆記需要眼到、耳到、手到、心到,同時運用多種感官,幾乎沒有發呆的空閒
將聽到、看到的內容手寫下來,可以幫助孩子記憶當時課堂的情況。此外,由於手寫的速度通常比較慢,大腦必須開始篩選什麼資訊是必要的,並將其簡化成筆記內容,這一連串反覆思考的過程,會強化孩子的記憶。
筆記本上的空白是有限的,考前的自習時間也是。做筆記如果只是將課本大部分的內容,再次謄抄在本子上,那就沒有意義了。一份好的筆記,應該要清楚列出課文的重點、將容易搞混的內容排列比較。將上課的內容過濾、再過濾,將精華寫在本子上,才是一份好的筆記。
國文、英文以及社會科(公民、歷史、地理)都是需要大量統整的科系,年代表可以用來標記何時發生何事;遇到語法、相似字詞,可以利用表格清楚列出他們的不同之處。這些科目不像是數學或理化,可以透過公式計算,找出答案。而是需要運用大量的記憶力,和清晰的邏輯,讓看似混雜的訊息浮現出脈絡,就像在腦中建立起樹枝圖,可以方便我們快速尋找答案。
孩子剛開始做筆記時,耗費的時間一定會比想像中來得長,去蕪存菁的能力可能也不盡理想。這時,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繼續這個習慣的一大動力。題目、評量本雖然能為孩子直接篩選出重點,比做筆記還要更省時省力。 但是,筆記訓練的是孩子以更全觀的角度學習知識,並在過程之中,加強學習記憶力。
如果孩子養成了做筆記的習慣,考前的準備時間便可以節省不少。尤其對於國高中來說,統整性的筆記是面對大範圍的升學考試的一大利器。從每一次的期中考開始累積筆記,到了考試前,只需將歷年的筆記匯合,就是專屬於自己的大考寶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