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專欄

老師愛小考? 研究告訴你測驗的必要性

2020.10.20

在教育的領域中,不同文化常常存在不同差異,不同國家也有不同的制度,而每位老師也有屬於自己的教學特色。「小考測驗」往往是許多老師喜歡用來檢測學生學習成果,而使用的方法之一。透過小考測驗,不僅了解學生的程度,也可以間接了解自己的教學成效。然而,許多學生可能會為此而感到苦惱,不只各科的老師會不定時舉辦小考,學校甚至也會安排固定的週考、大會考等測驗。究竟在平日的學期間舉行那麼多測驗,對於學生的成績進步真的有幫助嗎?

 

簡單的測驗 對學生造成正面影響

愛荷華州立大學(Low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系的副教授克雷德(Crede)與他的研究生

盧卡斯(Lukas Sotola)合作,針對「頻繁的小考測驗是否會對學生造成正面影響」進了了研究。研究針對將近52個班級的8000名學生進行觀察與檢測,以了解頻繁的小考,是否真的能改善學生的成績。而研究結果令人驚訝的表明,那些每周至參加少一次小考的學生,與不參加的學生相比,期中和期末考試的表現往往會更好!

學生因為參加一次次的小考測驗,更能掌握課程的進度與吸收,也因此對於這堂課的學習結果失敗的可能性也較小。

參加小考測驗,更能掌握課程的進度與吸收。(圖片來源: pixabay)

 

從測驗來看對學生的長期影響

雖然研究沒有確切說出,測驗對學生有效的影響程度究竟有多大,然而這些適度的差異,卻已經可以在整體教學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若頻繁的小考,會逐漸提升學生的成績,甚至降低他們在期中與期末考不及格的比例,那這樣也將降低學生重修、補修甚至留級、退學的可能。

然而,這並非表示頻繁的測驗對本身成績較差的學生,才會有最大的影響。事實上,研究人員指出,因為小考而成績改善最多、受益最大的人,其實是班上最努力學習該堂課的學生。

由此可推測,小考之所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因為每次的測驗目的,都是幫助學生更快的吸收程,因此越積極努力投入測驗,效果反而最佳。

 

如何在頻繁測驗與學生意願之間達到平衡

然而小考測驗畢竟仍是一種「考試」,每一次的測驗都可能造成學生的反彈。因此研究者也建議,小考不僅只有傳統的紙本選擇題,還可以變換多種測驗方式,降低學生對小考的反感與壓力:例如用簡答題代替選擇題,不僅增加學生的思考與答題空間,其效果也比容易被胡亂猜測的選擇題佳。此外,也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有趣的課後測驗,像是利用kahoot等可以全班參與的遊戲教學軟體,透過每題答題後,立即升降的排名,讓他們有團體參與感與良性的勝負慾,幫助學生在測驗前的課程中積極投入,增加所學的印象。

 

結合多媒體進行有趣的課後測驗,降低學生對小考的反感與壓力。(圖片來源: pixabay)

 

頻繁的測驗有其必要性,然而測驗的目的並非是要考倒學生,積極利用多元方法,讓教師與學生雙方的效益達到最佳,是重要的關鍵。

 

 

訂閱專欄
教養兒女、教育趨勢、家教相關知識,立即訂閱專欄!最新、最實用的教養資訊都在交清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