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亞洲社會中,「到學校上課」仍幾乎是所有家庭中都重視的事。然而,越來越多家長持有不一樣的教育觀,選擇讓孩子「在家教育」。跳出體制外的學習,在歐美更是盛行。而從google的趨勢分析來看,「自學」的關鍵字熱度在過去兩年以來也是逐漸攀升,顯示台灣也有越來越多家庭想跳脫框架,嘗試不一樣的教育。然而,自學也不是只待在家亂學,怎樣的自學方式才能讓孩子即使不上學也能擁有優異的表現,甚至在未來有更好得發展呢?本篇將帶您了解有效的自學方式,跨出制式學習也能優秀成長。
在思考是否嘗試自學之前,你是否真正了解自學到底是甚麼?許多家庭也許對自學仍存在一種迷思,認為自學是待在家想學就學,想玩就玩,僅是不受學校的框架所困,不被規範所綁。然而,這絕非自學原來的本意。自學教育其實只是體制教育外另一種教育方式,自主學習者認為自己可以在學習上有自己作主的權利,因此都會制定一套個人教育計畫。因此,這些自學者,是「有結構性」的安排一天甚至一星期需要學習的各種項目。此外,許多人對於自學教育的第二種迷思,便是認為自主學習不需要老師。事實上,自主學習者反而會接受各種多元或專精的課程,這些課程來源大多是尋找家教授課或線上課程。相對於學校的統一教育,家教能配合自學者的學習計畫規劃進度,並針對自學者的目標安排課程內容。此外,藉由一對一授課,更能深入藉由教師的分享得到不同的經驗或啟發。家教授課也是自學者結構化學習的一大助力,而與歐美相較,台灣的家教體制也很成熟,現在更有許多幫助學生尋找優良教師的家教團隊,對自學者尋找合適教師能更省力。
自學者也需要接受課程。(圖片來源:pixabay)
相對於體制內教育,許多人都對自學教育的成效抱持疑問。然而,許多研究顯示,有些自學者在同一測驗上的表現成績可能超過上學者。教育心理學博士魯德納(Rudner)曾在研究中對美國2000多名自學者的考試成績進行分析,發現他們得成績「異常高」。另外,康考迪亞大學的研究人員也曾針對自主學習者與上學者進行成績測試。從結果發現,自學者的程度至少會高於上學者一個等級。然而,這個情況可能僅限於「結構性的自學教育」,也就是說,非結構性教育的自學者的表現反而會低於上學者。因此,有結構的規劃自我學習內容,安排合適的課程才能提供自學者超越體制內教育的機會。
結構化自學教育才有機會更優秀。(圖片來源:pixabay)
即使現在亞洲大部分的家庭仍無法完全接受並有足夠的心力規劃自學教育,但若在上學之餘,也能安排一套「個人學習計畫」,嘗試讓自己或孩子接觸多元的線上課程,或利用課後家教讓所學更完善深入,或許能擁有比自學教育更優異的表現!
延伸閱讀